8 月
19
2012
0

从苗族历史看笙类乐器的源流

香炉山 1985.5期

笙类乐器(笙、芦笙、葫芦笙、瓢笙、竽、巢、和、等)。目前所知,最早发现于殷商卜辞中的龢字。《尔雅释禾》有“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禾和相通,意即小笙。这一发现,对笙类乐器的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但这一发现,在笙类乐器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流,还不是源。它的源究竟在哪里?是哪些部族首创的?什么时代创制的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剪伯赞著《中国史纲》第二五二页有“今日西南诸落后种族几乎每人皆有一芦笙,郭沫若氏以为殷代之竽及和系由落后种族传来,我甚同意”。因剪,郭二氏未说明什么时代?哪些落后种族?在什么地区如何创制?怎样传来?所以这一论点很少有人赞同,更多的人则认为我国笙类乐器系中原华夏民族所创。

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说是进一步充实剪、郭论点吧!

剪、郭二氏所指的每人皆有一芦笙的落后种族,苗族可谓最典型。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前进的。四千多年来,苗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同其他民族一道开发了祖国的山河,创造和发展了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对缔造我们伟大祖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但历史学人中,有的往往无视客观事实,只热衷于写在中国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民族的历史,用某一民族史代替多民族的中国史。甚至有的只愿为汉族历代封建王朝写家谱。对于各少数民族的光辉历史始终不愿写上去,即令写了一些,也是歪曲的和片面的、甚至无端加以歧视、丑化和侮辱的。

事实上苗族于唐虞时代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三苗的古国。(或称三苗部落联盟),吴起著《战国策》有“三苗之国,左洞庭,右澎螽衡山在南,歧山在北,”《山海经第六海外南经》也有“三苗国,今三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

王桐龄著《中国史》第一篇第一零五页有“杨子江流域七省为苗族分布地。”

远在殷商兴起新文化运动(如创制甲骨文等)之前,三苗早已是很先进发达的了、他们首先发明了法律、金属兵器、宗教信仰。《尚书.名刑》有“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五虐之刑,日法。为劓、刵、椽、越慈丽刑。”史称“蚩尤(三苗前期九黎之君)好兵作乱,作刀戟大弩。”《管子》有“蚩尤受葛卢之金作剑铠矛矛戟。”《国语•楚》有“……九黎乱德,民神杂柔……民匮于祀,”《山海经》:“黄帝令应龙攻尤,蚩龙请风伯雨师以从……”宋文炳著《中国民族》第二〇一页有“此三件,均为苗族发明,有裨益汉族甚大,”。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亦将以上创造称“…大抵皆苗族所创,而汉族因袭者”。别的不说,单讲于汉族之先创制刀、戟、大弩,作战时战服为“铜头铁额”(见《龙鱼河图》)已说明苗族是我国冶铁技术之首创,所以于华夏民族之先创制出竽、和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时文化上并不高的殷族,自渤海入主中原后,约自中叶起,大量地吸收了南蛮文化,(即三苗文化)来创造或丰富了殷商文化(如甲骨文等),兰文征著《中国通史》第一册第四〇页有“殷文化,如水牛、米、文身石象、皆含有南方成份。”剪伯赞著《中国通史》第一卷第一一八页和第二五三页有“种稻、冶铁术、制陶术亦从南方传入”。可想竽、和也不例外地从南方传来的。南方就是南方民族,当时南方的民族主要指三苗的后裔南蛮。可见殷商遗留下来的卜辞中的一些宝贵成绩,其创始者还是属于三苗的苗民们,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当今苗族又是使用笙族乐器最普遍的民族的现实联系起来分析,可推想竽、和起源于三苗之国,创始者亦为三苗之民。这与目前出土的笙类乐器都在长江流域或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北随县,湖南马王堆、贵州织金、(吹芦笙的形象)云南石寨山、李家山等古三苗国地域及三苗族迁徙之方向相符。

致于什么时代创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能是在“涿卢激战”后,三苗为迅速脱离华夏的追击而向长江流域或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撤退并定居下来修生养息的这一段时期创制的,这一段时期虽有颥顼、帝喾、唐尧等华夏联盟不时攻打三苗联盟,但都是局部战争,三苗的多数苗民仍凭借左洞庭,右澎螽,衡山在南,歧山在北(即江、淮、荆州)的这一大片肥沃土地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陶瓷器等)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加之夏禹治水时,需要依靠三苗之民,所以对他们采取了合作态度,三苗之民可说是过上当时较为安定幸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三苗的苗民们的文娱生活很快地会提到日程上来,他们不满足于唱歌跳舞,还需有一些乐器,甚致和音乐器,而这一带地区又盛产葫芦和竹子,苗民们因地制宜地创制出葫芦芦笙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后来,(约自尧在位十六年即公元前二八〇年开始)经过尧舜禹多次连续进攻三苗(见“尧克三苗于丹水之浦”“舜分北三苗”“禹伐三苗”。)华夏联盟终于彻底把三苗联盟击败了,“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戍”“放骥兜(辖兜率领的一部份三苗之民)于祟山,以变南蛮”,等分化瓦解三苗之祸事接踵而来,于是三苗一部份被赶到三危(西北敦皇一带);一部份被赶到南海(今两广及海南岛一带);一部分在原地区或“子孙为奴,不夷为民,”或逐近变为南蛮,之后变为楚民;一部份逃到湘黔边境成为今之苗瑶等族。三苗所创的葫芦笙也随主人的遭遇四方流传。到南海葫芦笙大概已失传了。到贵州的葫芦笙经苗民改革成为今日苗瑶等族之芦笙,传到殷商及以后的楚国的葫芦笙经过改革,特别是楚人的改革,变成马王堆和随县出土的那种竽一一今之笙。

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楚非三苗之后”或“楚之先祖出自顼黄帝的子孙”,或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源子楚文化”。然而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上册第一〇七页就有“……三苗必为楚先”说明楚之先祖来自三苗。再听听楚人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楚王熊渠曾有发布文告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后来熊通成为武王,将伐随,随日:“我无罪”。楚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今诸候皆为叛…”。说明春秋初期,楚人并未加入中华民族。他们根本不是华夏族而是“三苗”之后裔蛮夷族,你偏偏要说他是华夏族,他们就是不同意。

东汉偏逸注《楚辞》说“昔楚国南部之邑,源湘之问,其语……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招魂篇》有“……竽瑟狂会填鸣鼓些”(些音唆)。说明当时楚人爱吹笙一类乐器跳舞狂欢祭祖祭神,并且是男女并舞,舞中有鼓有歌,歌尾常结束于“唆”音。这里所描写的歌舞活动很象现代的苗瑶等族的风俗习惯。现代苗瑶等族的民歌中也常有结束于“唆”音。华夏民族因拘于男女八岁不同床,十岁不同餐,十三不同语的封建礼教,不大可能男女并舞。可见楚人之先祖来自三苗。楚文化也是源于三苗文化。楚之竽笙也当源于三苗首创之葫芦笙。

被以武力强追迁到三危的三苗之民带去的葫芦笙传给了当地氐羌民族,部分苗民还融合于氐羌民族之中,或说现在氐羌民族中一部分是原三苗之民变的。《后汉书•西羌传》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通典》有“沙、卅,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及其地也,其子孙为羌戍……西羌本出三苗……其国近衡山…。”氐羌民族有葫芦笙,原因在此。后来三危之苗民与部分氐羌民族不断向南迁徒,来到川、黔、滇境内。这部份南下三苗之民比由洞庭澎螽经贵州到云南的西进三苗之民到得早。不论早到、晚到,今西南诸少数民族大多属古三苗的后裔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云南出土了年代最早的铜葫芦笙(春秋中期以前)不足为奇了。

古今中外,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是必然的,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流。我们说,笙类乐器起源于古三苗部落联盟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的,并不否认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共同努力及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