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报
提起东丹甘,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说起芦笙,则没有贵州人不知道。而芦笙从不能转调的6管、7管最终改良为18管的专业演奏乐器,这正是东丹甘的心血。
东丹甘今年70岁。记者采访时,他的大弟子杨林正好前来拜访。49岁的杨林12岁师从东先生,启蒙至今,早就成为贵州歌舞团的台柱,作为贵州大学专职外聘芦笙教师的他,经常会回到恩师的家,听听老师的指点。而徐超铭、尹钧兆、钱自荣、覃立兴、杨正平、伊永仁等有名的芦笙演奏家都是他的学生。
东丹甘,原名杨万选,苗族人,1935年生于贵州黄平县重兴乡半山村。生长于芦笙之乡的他,4岁时就因为好奇而拆开了一只芦笙。11岁,他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芦笙手。
解放初,东丹甘进入西南文工团,1950年国庆,当时只有15 岁的东丹甘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奏芦笙。就在那一次演出中,东丹甘看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用本民族的传统乐器演奏《东方红》,而自己的6管芦笙却无法演奏该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音域更加宽广的芦笙。
回到贵州,东丹甘先后研制了8管(5声音阶10度)、11管(7声音阶11度)芦笙,1956年,他研制成功13管芦笙,音阶提高到13度。 1962年,东丹甘成功研制出了目前为止被芦笙吹奏家们公认效果最佳的18管芦笙,1978年东丹甘因此被邀出席贵州省科学大会,并获大会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之后他又在《苗岭之声》1979年第10、11、12期上以《芦笙》为题发表此项改良设计论文。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徐超铭在专文中专门作了:“18管是芦笙最佳的选择,多一管则多,少一管则少,18管正好”的评价。1998年,东丹甘向国家专利部门申请专利权,1999年4月22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至此18管芦笙受到了有关法律的保护。该芦笙含21音,音域a—d3。这一改革在民族音乐界引起了不小反响,《人民画报》、《人民音乐》、《民族画报》、《新民晚报》等纷纷进行了报道。
东丹甘不仅在芦笙的吹奏与改良方面有很大的造诣,同时还是位作曲家,他创作了《春到苗岭》、《苗家的地方花一样》、《苗寨欢舞》、《太阳照苗山》、《三叠水》、《月亮出来了》、《放木排》等一批优秀的芦笙曲。
1986年,东丹甘成为我省首位国家一级演奏员。在半个多世纪的芦笙演奏中,演出超过8000余场,在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2005年,他还受邀在国庆节参加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表演,获得民族乐器演奏比赛中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