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2012
0

陈自明先生为《苗族芦笙》作序

苗族芦笙
--历史考察与东丹甘芦笙改革

在全世界的乐器中,气鸣乐器是十分古老的,而作为簧管类乐器的笙和芦笙,则是亚洲独有的,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后来传到了欧洲,人称之为口风琴(Mouth Organ),并认为它们是欧洲管风琴的祖先。

实际上,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的笙多源自中国,东南亚地区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印尼等国的芦笙也来自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采用芦笙的民族有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大都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中国的西南地区。

但是,真正拥有芦笙这种乐器并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中国的苗族,对苗族来说,芦笙既是乐器又不仅仅是乐器,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在婚丧喜庆和各种风俗、仪式中,都离不开芦笙。据说过去苗族男子必须会吹芦笙,不然很难找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它既可以独奏、合奏也可为歌曲、舞蹈伴奏,而且它本身就包含了舞蹈和杂技的因素和技巧,如边吹边舞、边吹边滚翻等,且丝毫不会影响旋律、和声、节奏的进行,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然而,芦笙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音乐艺术方面,芦笙是一种文化,最早还是苗族人的图腾,它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的化身”,芦笙发出的音响是“母亲的声音”,而且,由于过去的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常常是通过芦笙曲中的歌词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芦笙这种富有特色的乐器不仅为苗族人民视为珍宝,也早己引起国际音乐界的注意,在著名比较音乐学家、乐器学专家柯尔特萨克斯(Curt Sachs)的经典著作《乐器史》(The History 0f Musical Instruments)(1940年初版1968年再版)一书中就提到了中国苗族和老挝的芦笙,并附有照片和图片。在1976年英国出版的《世界乐器》(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World)一书中也收有中国苗族芦笙和老挝芦笙克恩(Kaen)的图片。

芦笙虽然历史久远,也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苗族芦笙才有机会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

1950年,当时年仅15岁的东丹甘作为西南民族文工团的演员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第一次在首都展现了苗族芦笙的魅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作为芦笙演奏家,是他创造了芦笙演奏的各种新的技巧和表现手法,首先将芦笙发展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至令他已在国内外演出7000场,拥有无数的观众。但他还是第一位芦笙乐器的改革者,早在1956年,他就在贵州走村串寨,调查各种不同的芦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8管11管的芦笙,到1962年设计出18管2l音的芦笙,为当代芦笙的改良、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实,东丹甘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创作的主要芦笙作品有《春到苗岭》、《芦笙交响组曲 – 诺德仲》、《芦笙舞曲》《苗族舞曲》等。他还创作过不少器乐合奏曲、独唱、合唱歌曲等。东丹甘还在理论上对芦笙的起源、历史进行过探索和论述,并培养了很多年青的芦笙演奏家。综上所述,东丹甘确实是一位继往开来的芦笙大师,是一位苗族人民的杰出代表。

由于我对苗族人民和苗族音乐的热爱和对东丹甘先生的敬佩,特为此书作序,但因时间仓促,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