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01
2011
0

专业技术自述

演出情况

本人自幼好习芦笙,至今仍以芦笙独奏为专业,被称为芦笙演奏家或尖子演员。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业乐器的演奏技艺,本人自五十年代初就对二胡、竹笛、长笛、钢琴、提琴等中外乐器的发音原理、共鸣形武、起源、发展,特别是它们的演奏技法作了细致研究,结合自己自幼练就的较为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技法的实际,继承、发展、创新了一整套芦笙的新演奏技法和演奏艺术。如:呼吸方面的“胸式呼吸法”、“腹武呼吸法”、”胸腹交替式呼吸法”、“胸腹结合式呼吸 法”。指功方面的“连指”、“断指”、“弹指”、“打指”、“抹指”等。口功方面的“颤音”、“平音”、“吐音”。颤音又分“腹颠”、“喉颤”、“舌 颤”、“唇颤”、“唇舌颤”五种。吐音也分“单吐”、“双吐”、“三吐”等。上述新技法,无不分别运用和体现于各首芦笙乐曲中,解决了过去芦笙演奏上不够 丰富,交化较少的问题,再配以相应的舞步,使芦笙的演奏技法和演奏艺术,以崭新的面貌脱颖而出,大大地提高了艺术效果。被誉为“东式武芦笙大飞跃”,苗岭 山中飞出的俏百灵”。胜利地完成了一九五零年到黄平县的四屏、黄飘、谷陇、加巴、山凯、苗陇、岩英、翁满、重兴、重安等边远少数民族村镇演出后,又相继于 一九五一年刭三穗、玉屏及湖南的晃县深入一八六师等缴费部队各连队;一九五二年到越丹寨、三都、都匀、台江、镇远等县;一九五三年刭晴隆、兴义、安龙、册 亨、望莫、贞丰、兴仁等县;一九五五年到黄平、施秉、台江等县;一九五八年到紫云、望莫、安顺、普定、郎岱、水城、威宁、雷山、凯里等县;一九六四年到荔 波、独山两县及广西的百乐区;一九六五年到金沙、凯里、雷山等县;一九七七年到独山县的所辖各区、各公社和绝大部份大队以及广西的邻县、区、社等共八百多 个最边远的少数民族村镇、田边地头、连队哨卡演出千余场,观众约七十多万人次。上述演出全部系背行李、道具、乐器、服装、灯光器材步行去演出的,有时一天 步行一百三十多里(如紫云县的猫营至望谟)。有时连续爬山涉水三整天才到一个演出点(如册亨至望谟),乘马车等交通工具去演出的不计在内。此外还胜利地完 成了一九五零年(建国一周年)、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一九七五年(建国二十五周年)、一九八零年(建国三十周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或人民大会堂举 行的国庆文艺演出。(一九五零年十月三日在怀仁堂演出时,毛泽东、柳亚子各赋《浣溪沙》著名诗词记盛况。)还完成一九五三《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及 在国内的归国部队中的演出;以及一九五四年《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在国内各地慰问演出;一九五六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及一系列的全国文艺汇 演调演等全国性重要演出。还完成了省内各县市以外的天津、济南、合肥、宿县、蚌埠、南京、无锡,苏州,扬州、上海、杭州、武汉、桂林、柳州、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乐山、承德、沈阳、丹东、呼和浩特、鸟鲁未齐、吐鲁番、兰州、敦煌、临夏、夏河、西宁,洽布洽、银川、石嘴山等城市的演出。

演出除以芦笙独奏为主外,还分别以芦笙、长笛、短笛、二胡、竹笛担任大型舞剧《蔓萝花》、《赤水红花》、《红色娘子军》、《林涛赞》,中型舞剧《母 亲》、《槟知姑娘》;大型歌剧《大厢车》、《货郎与小姐》、《泰娘美》及若干舞蹈合唱、独唱的伴奏或瓴奏。还演奏了《天鹅湖》选曲、《卡门序曲》、《春节 序曲》、《瑶族舞曲》、《沙家浜》、《黄河》等交响乐、管弦乐曲、协奏曲。不但是我团目前演奏员中,也是我团现有演员中艺术生命力最长,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奏员。

 

创作情况

好的演奏家都离不开音乐理论的武装和指导。

一九五三年以前,本人就自学完苏联斯波索宾著的《音乐基本理论》(含音阶、音程、大小三和弦、属七和弦、减七和弦、九和弦及各种和弦的转位)。后期又自学了斯波索滨等合著的《和声学教程》。 六十年代又自学了曲武学、配器法、管弦乐法等国外音乐理论教材料。 也学了黎英海著的《汉族调武和声》及黄虎威的有关和声方面的论著。 七十年代以来着重研究了中央音乐学院出的《民族音乐曲武》、《民族乐队乐器法》、《民族音乐概论》、《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乐器法手册》。 上述所学理论知识,都体现和运用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并力求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如独奏曲《太阳照苗山》就是参考了回旋曲形式创作的:引子过后, [图1] 作为主部, [图2] 作为对比性不太强的插部,然后又回到主部去,完成第一次回旋(再现)。 经过 [图3] 的过度,推出 [图4] 这段宽广、气势磅簿的乐段,而且转到了下属调,构成对比性强烈的第二插部(第二次发展),它以速度和力度的不断变化进行,最后进入更快更激烈的 [图5] 尾段,这尾段实际上又是变化了的回旋(再现),使乐曲达到辉煌的高潮而结束。 构成一首较完整的独奏曲。 合奏组曲《诺德仲》中的第一段采用了散句式的进行。 并用一句 [图6] 不断穿插于各乐句之间,把音乐形象不同的各乐句,串连成完整的乐段,塑造出完整的音乐形象,收到好的效果。 按一般常规,乐曲转调后,须回到主调上来,才能结束,而我在创作《劳动歌》及改编《啊!朋友!》等独奏曲中,竟将它转到下属调后,不让它转回到主调上采,使情绪不断上升,有勇往直前之感。 《清水江好》中的 [图7] 的升2及合奏曲《苗寨欢舞》商调式旋律中加上“7”音, 成为 [图8] 使传统音阶中出现了新的音级,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效果。 在和声的运用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如独奏曲《春刭苗岭》属微调式乐曲, 主和弦应是 [图9] ,但此时此地出现“7”,总不协调,改用 缺少三度音的 [图10] 又觉太空, [图11] 又变味了,最后破格选用 [图12] 作主和弦,取得较好效果。 根据民间竹笛某些音偏高、某些音又偏低的现象,本人大胆地归纳出 [图13] 的新调式音阶,创作出 [图14] 既抒情又富于浓厚诗意的独奏曲《月亮出来了》,在第一届全国民族乐器观摩演出中的“专家场”作示范演出获好评。

 

除上述创作构思提到的八首乐曲外,尚作有

  • 独奏曲《苗家地方花一样》、《芦笙舞曲》、《芦笙场上》(与杨林合作);
  • 合奏曲《苗岭节日》、《欢天喜地》、《节日》、《踩歌堂》;
  • 移植独奏曲《草原牧歌》、《苏里柯》、《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 改编独奏曲《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著作闪金光》、《含苞欲放的花》;
  • 改篇合奏曲《节目》(即拉牛)、《高举革命的大旗》、《我们走在大路上》、《毛主席亲到咱农庄》;
  • 还作有独唱歌曲《听我唱个水爬坡》、《放歌苗岭伐木忙》、《巧手染出新山乡》、《好久不到苗家山》、《比高》,及与阿泡合作的《看火车》、《火车来到苗家寨》;
  • 创作的小合唱歌曲有《植树谣》、《送哥参军》、《妇女谣》、《来!我们尽情跳》、《我们家乡好》、《歌唱苗家好地方》、《人民公社好》、《满栽满插多打粮》、《太阳向西走》等;
  • 大合唱歌曲有《快快收呀快快割》、《大炼钢铁》、《深耕歌》、《欢庆公社成立》等;
  • 舞蹈音乐有《班合舞》、《踩鼓舞》、《芦笙舞》(合作);
  • 组舞音乐《欢乐的苗家》;
  • 大型歌舞音乐《欢庆通车》(合作);
  • 大型舞剧音乐《蔓萝花》(合作)等

以上音乐作品均系省级以上文艺团体演出过,或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广播、播放过,或拍成电影、灌成唱片,或全国性音乐刊物刊登过、出版过、或编入音乐院校的教材。或获创作奖。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七日经团部及艺委会讨论决定复排的50个保留节目中音乐部分是20名专业、业余作曲者创(合)作的、平均每人2.5个节目,本人就 有7个节目,在诸作曲者中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裁团上演本人作品60多件。就作品的数量、质量及题材、体裁之丰富而严,在全国演奏家中属罕见。

作品的伴奏谱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不论用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伴奏,配器上都注意到民族风格与外来技术相结合,力求创新。

改革乐器情况

本人向来不满足于前人留下的乐器,在长期钻研音响学、律学、乐器制造学(含物理、化学、制图)等知识的基础上,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间,改革成功

  • 十八管二十一音开管式共鸣筒中音、低音芦笙
  • 闭管式共鸣筒中音、低音芦笙
  • 喇叭状共鸣器中音、低音芦笙
  • 无共鸣筒中音、低音芦笙
  • 十五管开管武共鸣筒高音芦笙
  • 闭管式共鸣筒高音芦笙
  • 喇叭状共鸣器高音芦笙
  • 无共鸣筒高音芦笙
  • 二十七管半音阶低音莽筒等

十三种型号的系列芦笙乐器。这些新芦笙能吹奏绝大部份苗族地区的传统芦笙乐曲,传统指法和传统演奏艺术均能保持。每支音域近三个八度,音位排列科学,使十 个手指都发挥作用,能演奏八个以上叠置音的各种和弦能演奏平行三度、四度、五度、八度的旋律。能转四个常用调,能组合成一组簧管乐声部充实我国民族管弦乐 队,尤其是充实中、低音声部效果显著。也能单独组成一支音色丰富、音域宽广的芦笙乐队。这样的芦笙乐队曾演奏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段等世界名曲、 《瑶族舞曲》、组曲《诺德仲》等芦笙合奏曲。深受国内外音乐界好评。

论著情况

著有

  • 论文《芦笙的改革》(发表于1979年《乐器科技》第一期)
  • 芦笙》(发表于1979年《苗岭歌声》10至12期连载)
  • 《芦笙史探索》(发表于198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
  • 《芦笙的发音原理及其多种共鸣形式浅析》(1984年7月被选在“全国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宣读,巳编入《贵州民族音乐研究文选》)
  • 《从苗族历史看我国笙类乐器的源流》(发表于1985年《香炉山》创刊号)。

 

培养人材情况

自1962年起,先后应聘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包括中国音乐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上海民族乐团等高等音乐院系、著名乐团,以 “苗族音乐概论”、“芦笙的演奏及改革”、“芦笙乐队多音色、多声部、交响性的实践与设想”为题进行讲学、教学、培训芦笙乐队。先后为部队、地方文艺团体 培养芦笙演奏员50名,含6名大学本科生,4名附中生。得意门生有:

  • 徐超铭(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他以芦笙独奏著称。1975年参加全国器乐独奏调演获好评;
  • 尹永仁(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芦笙独奏演员)多次出国表演芦笙独奏。灌有唱片、磁带、拍过电视;
  • 王勇(中央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芦笙独奏经常参加接待外宾等重要演出;
  • 覃立兴(广西自治区歌舞团芦笙独奏演员)参加1975年全国文艺调演获好评、灌有唱片、多次出国独奏;
  • 杨林(贵州省歌舞团芦笙独奏演员)198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器独奏观摩演出”获“优秀表演表奖”(最高奖),1986年赴日本演出、多次拍电视。
  • 杨曼(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六年级理论作曲专业学生)四岁起,本人对其施教手风琴演奏技艺及乐理知认。由于教、学得法,进步很快,8岁(1978年) 破格考入上音附小,多家报刊、杂志、电影、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和评介。受到杨尚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叶剑英还抱着她合影登报,被报刊誉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儿童”;
  • 杨小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三年级小提琴专业学生),六岁起,获本人传授小提琴演奏技艺,8岁首次参加“花溪之夏”音乐比赛,演奏《云雀》等高难度 名曲获一等奖,同年获《苗岭之声》音乐比赛三等奖,1983年再度荣获《花溪之夏》一等奖。1985年(12岁)演奏莫扎特第5协奏曲和门德尔松E小调协 奏曲,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其它艺术活动

一九八二年应文化部邀担任“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的评奖委员会委员,并作示范演出,第一次填补了全国各类艺术比赛贵州无评委的空白。先后在各地 接待日、美、荷、奥、法等国的音乐家、民族学家的专访或进行成果交流。一九七四年起,分别对台湾、云南境外蒋军、西藏境外藏胞发表不同内容的广播讲话两 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反复广播。一九七九年3月赴成都出席“全国器乐创作会”并 参加中国音协学习慰问组到某地慰问自卫还击战伤员。一九七九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中国音协第三、四次代表大会。

 

社会反映

报导评介本人艺术活动及成就的报刊杂志有:

  • 《贵州日报》(含前身《新黔日报》)于1950年十一月十日标题为《赴京的苗族小朋友写给吴区长的信》;1962年6月7日标题为《古乐出新 声》、1963年题为《东丹甘和德日玛齐奏“东方红”》;1976年9月、1976年10月8日题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81年9月5日题为 《笙韵琴声传佳音 – 访苗族演员东丹甘的一家》;1982年9月5日题为《千里喜相逢》;1986年3月4日题为《东丹甘和他的三个“千斤”》
  • 《光明日报》1982年7月报导;
  • 《解放军报》1979年12月报导;
  • 香港《文汇报》1960年8月27日题为《贵州歌舞团团员能歌善舞》;1960年8月28日题为《贵州歌舞团到深圳受欢迎》;
  • 《云南日报》1979年8月6日题为《金芦笙又响了》
  • 《湖北日报》1982年4月1日报道
  • 《贵阳晚报》1982年11月,1985年1月两次报道。
  • 《贵州电视广播报》1985年1月题为《东丹甘演奏的芦笙曲》
  • 《贵州工人报》1985年3月15日题为“我省四名少数民族艺术家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曲》”
  • 《贵州书讯》1985年3月30日题为”我省少数民族艺术家列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 《黔东南报》1985年10月题为《苗族芦笙演奏家东丹甘》
  • 《柳州日报》1981年11月题为《金芦笙响了》
  • 《桂林日报》1981年11月题为《笙歌阵阵动人心》
  • 《人民音乐》1959年题为《民族音乐的一件喜事》,1979年第5期题为《向自卫还击的英雄学习》,1981年12月题为《苗岭传新声》,1983年第8期题为《东丹甘和他的芦笙乐曲》
  • 《上海歌声》1981年11期报道
  • 《长江歌声》1982年5期报道
  • 《民族团结》1980年10月题为《东丹甘和他的女儿》
  • 《人民画报》1976年第四期题为《用芦笙歌颂章福的苗寨》
  • 《民族画报》1958年10月报道,1962年第三期题为《芦笙乐队》,19633年9月题为《上海民族乐器厂请东丹甘鉴定芦笙》,1980年8月号题为《父女合奏》。1984年题为《苗族芦笙演奏家》
  • 《祖国》1983年8月15日题为《苗族著名芦笙演奏家东丹甘在演奏芦笙》

等20多家报刊、杂志、画报作36次报道、评介。有用繁体字向港、台、海外宣传,有翻译成20多种文字向全世界评介。

此外,本人的生平、艺术活动、主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还被收入《中国人名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音乐辞典》、《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器乐欣赏》五本辞书。

参加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

  •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会理事
  •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
  • 中国民族音乐学会会员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
  • 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艺术顾问
  • 贵州民族学研究会会员
  • 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理事
  • “香炉山”杂意顾问
  • 政协洲省第六届蚕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