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比赛总是让人很敏感而又头疼的话题,因为比赛的结果总是让一家欢喜一家忧。有利的方面是让学生朝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奋斗,而这样的经验对他每一时期的发展起一个评估的作用,比赛过程也是一个表演过程,能够极大的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接触到不同孩子的演奏以及不同的评委,极大地拓宽他们的眼界,起到一个相互借鉴的作用。很多专业学生都是在比赛中第一次接触到不同国家、民族、流派的演奏风格。增长了见识而避免成为一个“井底之蛙”。通过比赛获奖是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对将来的发展有用处。有了获奖证书就是一个学生钢琴成果的具体表现,对他今后申请大学都有好处。现在我们讲讲比赛的弊端。首先,音乐不是竞技体育,它的好坏并非能用具体的数字来代表。因此很多大音乐家对比赛都极其反感,匈牙利著名现代派音乐大师巴托克曾经说钢琴比赛不是给人的而是给马的!由于比赛的性质必须要评出一二三等奖,因此它暗示着演奏者的水平和成就是可以被数量化和等级化的。但是我们曾经讲过艺术没有对错,只有好坏,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每一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的风格长处以及局限。因此把他们硬绑在一块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有人曾毫不夸张的说20世纪初的钢琴大师如鲁宾斯坦、霍洛维茨参加当今的钢琴比赛可能第一轮都不能通过,因为他们的技巧远不如我们当代音乐专业学生技巧完善,而且他们的演奏风格是千姿万态,具有强烈的个性,因此像他们这样的大师很难在比赛中夺魁。大家都熟知的演奏巴赫作品的天才古尔德或演奏贝多芬音乐的天才布伦德尔,却无法演奏肖邦等浪漫派大师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着极其突出的天才,而他们却无法涉及其他领域。像这样的钢琴家用钢琴比赛所谓“全面”的衡量标准显然是不适用的。由于比赛要求演奏者表演熟练的曲目,因此会影响学生的进度与曲目量。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学生赢过很多业余比赛,因为他总是演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而这一首仅仅五分钟的曲子他竟练了三年。结果连他的邻居都上门抱怨,希望他能换一个曲子练习!
因此我要强调的是比赛是一个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参加比赛要心态平衡,抱着锻炼心态去接受挑战而不要把获奖作为唯一的目的。如果参加比赛把获奖作为终极目标,那无形之中会给自己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人们经常抱怨评委打分不公平,尽管这种情况真实存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比赛本身就是一个永远无法公平的形式。例如,在以色列举行的世界著名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禁止让评委的学生参加。这样来说对大多数参赛选手是公平的,但这对评委的学生又是极为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由于这样正常的关系,而失去了这样一个不可多得获奖机会。另外从打分来说一开始的几位选手,总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情况极少是由评委的主观作用,而排在出场靠前的选手很难让评委有一个客观的比较。在比赛刚刚开始的阶段评委的耳朵还不能对新的音乐厅和新的钢琴很快的适应,因此第一个选手打分非常困难而后面的选手听上去总要比他好一些。我在一次比赛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给第一位出场的选手打了一个不错的80分。但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比赛后,我给另外几个选手也打了80分。然而,经过我的仔细考虑和回忆让很快意识到,其实第一位选手要比后边得到同样分数的选手要弹得好,因此我把第一位选手的分数又加了5分,尽管这样做还是没能让他取得理想的名次。另外,所谓众口难调。每一位评委都有他自己的审美观点以及评价观点。即使在绝对公平的情况下打分(即按照自己真实的评估而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比赛的结果往往让评委大吃一惊。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我喜欢的一位钢琴演奏者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而我们不喜欢的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评委的背景与口味不一样造成的。一般来讲比赛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几位选手,大家基本上都是一致赞成的。而比赛中表现非常糟糕的选手大家也很少有异议。而对于处在中或中上游的选手来说,他们的命运就非常的扑朔迷离。因此,你获得一等奖,并不代表所有评委都喜欢你,你没有获奖,也不代表所有评委都不喜欢你。
总而言之,我还是鼓励参加比赛。你参加了,就有两种可能:获奖,与不获奖。但你不参与,就只有一种可能了。